翟永明同志2014年至2016年任北京市沐林教育矫治所六大队大队长,2017年1月调任管理科科长。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翟永明同志坚持以确保所管安全稳定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工作核心,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了教育矫治质量的不断提升,民警队伍的良好发展。在任六大队大队长两年多期间,有效应对罪犯收押人数多、流转快的情况,成功转化多名难改造人员,获得个人三等功、局APEC会议安保工作优秀民警标兵和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第九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争创奖。
规范流程夯实管教基础
收押遣送大队所管罪犯流动快、数量大,新收人员情况复杂,思想动态较难把握,针对这一难题,翟永明同志不断规范入所收押流程。他建立新入所人员“三谈话”制度,每新收一个罪犯,都要经过清身清物民警谈话、分班后管班民警谈话、入所当晚带班大队领导谈话三次筛查,综合分析每名新收罪犯的现实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确保对服刑人员的摸排和管理措施当日到位。他合理划分班组管理模式,提升工作效能,新收押班组由管理能力较强、作风硬朗和严格的民警负责,集中开展入所教育;在待调班组和积极力量班组中执行大队《红旗飘飘考核奖惩办法》,将罪犯处遇与日常表现紧密结合。他制定收押大队“新班七天融合流程”,将队列训练、入所教育内容、缓解入所紧张压力的团体活动分解为七天,缩短服刑人员融入集体的适应期。他制定大队“规范四十条”,强化每个细节管理,减少服刑人员入所焦虑、行为规范散漫等各类隐患问题的发生概率。
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克难
“吃苦在前、有困难我先上,有责任我先担”是翟永明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他常说“只要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转化不了的服刑人员”。服刑人员陈某是一名多进人员,入所前曾割腕自杀未遂,入所后对民警抵触情绪严重,在其他大队改造期间吞食牙刷,受到集训处理后仍有自伤自残行为,这样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在调入六大队单独管理的第一天,便以头撞地示威,翟永明带头冲上去制止其危险行为,对其进行严肃的遵规守纪教育,不厌其烦地向其讲解监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讲述自伤自残的危害等,经过不懈努力,使该人消除了抵触情绪。翟永明又从陈某的缺少家庭关爱入手,通过看守所、公安、社区等多方渠道,几经努力,联系上了他多年未联系的母亲,并将陈某母亲的叮嘱转达给了陈某,陈某在听到他母亲要在释放时接他的话之后热泪盈眶,从此走上了积极转变的道路,该人释放前夕还主动在全体服刑人员面前进行现身说法,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翟永明对他的付出。
搭建平台推动班组建设
翟永明同志克服收押大队人员流动快,矫治活动不易开展的困难,紧抓班组建设不放松。他根据大队服刑人员构成,划分出涉毒、涉赌、暴力、侵财四个犯因类矫治模块,由民警根据自身特长选择负责相关模块的教育矫治工作,民警之间定期交流、沟通,形成了“交叉式”的矫治效果。通过矫治主题罪犯的交叉、矫治技术的交叉,民警之间的相互交流,民警能力不断提高,对矫治技术的掌握不断增强。此外,翟永明同志还将大队的各项矫治活动分类、归纳,并适时的开展到不同的改造阶段。在入监教育期开展规范背记、队列训练、心理课程、规章宣讲等,将每项矫治活动按阶段固定下来,每批服刑人员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改造内容,民警对罪犯活动的安排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了六队独特的大队教育矫治体系。大队2年间获得局级优秀班组5个、所级优秀班组11个。
文化育人实施科学矫治
翟永明同志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人激励人的作用,创办六大队的“队徽、队训、队歌、队刊”,丰富了管理教育形式,使管教工作严肃又不失活泼。他在罪犯通道建立了“转折之路,重塑新生”文化长廊,出版队刊“转折”,倡导罪犯书写“我心目中的警官”促进民警与所管人员建立良好的矫治关系;评选“内务达人”推进生活卫生规范化;评选“最美六队人”;开展“出所留言”强化同伴教育;推选表现好的新疆维族罪犯典型开展访谈;公开刑释转强戒人员强戒后给队长的来信分享强戒感想;给予重点顽危罪犯“最佳进步奖”等方式,建立了大队特色文化,形成了机制,对罪犯影响深刻,有的罪犯在调离大队前还请求再看一看大队的文化长廊。大队2年间收到服刑人员及家属赠送的锦旗三十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