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一片土地,胸怀一个梦想。从小长自农村的赵永志,对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改变农业的现状,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率、劳动更加简单,农民更有尊严,让农业生产支出更低、收入更多,是他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的目标。转眼间,赵永志在农业生产一线已经奋斗了三十余年,这份梦想与责任俨然已融入他的生命,转化成为铸就事业的一腔热血。每当谈起工作,他的眼中变闪耀着喜悦与幸福的光。他常说,复杂的农业技术,即使再好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技术。如何把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快速传递给农民,让农民使用简便、实用、高效,成了赵永志每日关心的问题。为此,他经常吃住在郊区农村,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基层对土肥工作的需要与要求,零距离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他查阅难以数计的资料,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无论是风雪交加的寒冬,还是酷暑难耐的盛夏,都能在试验田中看到他的身影。为了不断提升自己,赵永志放弃了运动、旅行、看电影电视等诸多爱好,把时间都用在业务学习与自身能力提升上,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已经养成晚上12点前不睡觉休息的习惯,对他来说没有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分,三十多年来,从未休过年假。在他的字典中始终没有放弃两个字,只要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技术就会义无反顾地琢磨下去,坚持下去。他用智慧诠释着农民的梦想,用辛勤与汗水承载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知道,他的根在北京广阔田野中,他的职业生涯就是要为北京的农业发展恪尽职守,在这个领域里不停歇地钻研、创新。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
农民的儿子——这是赵永志对自己的定位。他远比自己想象的做得更多。1998年,有知识、懂管理的赵永志走进北京市土肥工作站,任肥料室主任。他到任后,正值京郊农业结构大调整。粮经饲果多元种植迅速展开,生产目标也由只注重高产转到“高产、优质、高效”上来。赵永志和同事们迅速调整工作思路与方向,开始重点研究设施高效农业技术,包括土壤培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二氧化碳新型肥料研究应用等技术,保证了冬春季节蔬菜生产技术需求和良好发展。
当时,京郊水果大多在六月份后成熟季集中上市,辛苦耕种的农民们看着新鲜的水果卖不出价来,心里有说不出的愁。赵永志和同事们开始在顺义区大孙各庄和通州漷县大胆开展红提、大桃、葡萄反季节栽培技术实验研究。面对传统行业观念的阻力,他却义无反顾,无论冬夏几乎天天泡在田里、大棚里,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研究和实践,大桃、葡萄的上市时间提早到“五一”前后。这些反季水果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让市民大饱口福。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发出“圣诞玫瑰”栽培技术,使北京地区在圣诞期间还可采摘到新鲜葡萄。红提、葡萄的反季节栽培,当时每亩增效就达万元以上,北京采摘农业和观光农业也借机火了起来。
为了使最新的技术能够尽早在京郊农业中得到应用,赵永志带领他的同事一手连接科研院所,一手连接农民,将农村当做办公室。他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不仅研究出大量兼具先进性、实用性和效益性土肥技术,还采取各种方法尽快传授给农民,手把手教农民,尽量让农民少走弯路。他还向农民灌输现代农业观念和现代经营理念,教他们如何市场经营,为京郊农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生财之道,赵永志成了京郊不少农民最佩服的农业老师。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他不断推动推广合作模式创新,建立了站-院式、站-企式、站-县式、站-镇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有效地拓展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基地等多单位、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合作空间与机制,形成了上下左右职责清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协作良好、运行顺畅的工作体系与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赵永志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单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累计推广3850余万亩次,从观念和实践上改变了农民施肥习惯,帮助农民生产出一批“配方草莓”“配方樱桃”“配方金桃”“配方苹果”“配方大桃”等优质高端农产品,为农民增收节支31.36亿元,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丰富了市民的餐桌,同时节肥30%以上,为郊区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创新赋予土肥智慧
和许多务农人一样,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种粮大户杜新深知土肥的重要,以前他凭经验种植,如今他喜欢先在网上“问诊”。打开电脑,点击进入北京市土肥信息网,打开测土配方施肥栏目,在农户田地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再按照系统提示,将自家800亩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目标产量等数据输入到相应的表格内,确认后,电脑屏幕上随即显示出相应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在线与区土肥站订购了专用配方肥,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为了推动京津冀土肥事业协同发展,大力引领和支撑三地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8月,在他的倡导下,三地土壤肥料系统携手创建了土肥水协同发展创新联盟,开启了三地携手“智慧土肥”建设。共同打造三地“产业工程、生态工程、智慧工程、创新工程、示范工程和人才工程”。
这些都是赵永志坚持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赵永志始终认为中国要由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必须创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尤其要走科技驱动创新发展之路。为此他不仅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大量的先进、实用、高效型技术与技术产品,还特别注重思想观念与理论创新,以及机制方法创新。如在理论观念上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土肥、数字土肥、智慧土肥理论,并不断加以实践探索与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土肥技术理论与技术模式。特别是他率先提出的“耕地质量也要确定红线”的理论观念,不仅得到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赞扬,指出是历史性贡献,同时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耕地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为此还授予他“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称号。
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近年来大力倡导和推动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农业,走生态文明之路,并指出土肥不仅是基础、是关键,更要走在前面。土肥工作必须按照“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质产品、优势产业”的目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并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实践种养结合模式、循环利用模式、高效发展模式、生态种植模式,为北京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针对北京农业的特点与要求,明确提出作为土肥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的制约。几年来,他为北京乃至全国耕地质量建设、提升与保护呕心沥血,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有机培肥、生物覆盖、水肥一体化、保护性耕作、土壤修复等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基础建设工程、北运河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北京耕地质量水平,也为全国土肥行业做出了表率。
作为行业带头人,他不仅率先垂范,还十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团队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土肥人才。此外,为了不断提升土肥社会服务水平、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努力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尽可能多地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会上亲自做报告,利用每一次机会,为中国土壤肥料“代言”。他的努力、执着与智慧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使他不仅成为农民的知心人,也成为国内外知名土肥技术专家。2015年他应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专程到罗马总部做专家报告。
面对荣誉与成绩,赵永志很淡定,并表示所有成就都是团队团结协作的结果。坚持科技创新,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始终是他和土肥工作者心头的责任,也是他们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方向,他将按照中央的五个发展理念,带领土肥最给力的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扎实严谨、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与作风,谱写京津冀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农业发展新篇章,为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之梦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