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所四大队会议室里,15名民警围坐在一起,大队长李彦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们要接受并完成所党委交付给我们的光荣使命,即要保证大队现有罪犯安心改造,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促成新收容人员思想转变,确保所管安全稳定!大家有信心吗?”“有!”整齐的声音回响在会议室内,15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提起李彦,认识她的人都会亲切的称呼她为“彦姐”,为人谦逊好学,待人热情真诚,办事有条不紊,非常有亲和力。“和她一起工作,在很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就能完成工作任务!”副大队长孙树银说。自从1998年参加工作,18年来李彦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先后从事管教、后勤、教育转化等工作。2014年2月,随着女所转变职能,李彦成为四大队负责人,承担起全所各类难管人员的管理教育任务。短短两年时间,李彦带领大队民警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打造了“规范收押、入所教育、攻坚克难、科学矫治和文明执法”示范基地。2014、2015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大队,2015年记集体三等功,她本人也多次立功受奖,今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第九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暨“首都政法先锋”光荣称号。
凝神聚力打造尖兵
四大队刚成立那会儿,带着一支年纪轻、经验少、没有磨合期就直接上阵的新的民警队伍,面临收容任务重、转型初期教育矫治手段简单、不规范等问题,她有些焦虑。那段时间,整宿睡不着觉,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的全是怎么调配民警,服刑人员怎么管理,头发都大把往下掉。”她笑着将额前的一缕头发掖在耳后,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有多艰难。白日里,李彦与同志们谈心,帮助分析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留心挖掘民警身上的闪光点,对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抓学习入手,带领全队民警学理论、学制度、学业务,及时补齐民警的业务短板。同时,每名大队领导与责任班民警结对子、老民警与新民警一帮一,构建起了纵横交替的传、帮、带模式,提升了民警的业务技能。根据民警特长分配岗位任务,“细心的就去做内勤,能言善辩的就去做教育工作。”因人制宜,合理分工,细化责任。为了规范工作流程,四大队制定了《收押工作方案》,提前明确要求,提醒注意事项,明晰职责,标准统一,使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实现了标准化。通过科学整合警力、合理安排工作、快速提升能力、营造良好氛围等途径,李彦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一个能力、性格、阅历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群体快速融合到了一起,承担起了艰巨的任务。
身先士卒攻坚克难
作为收押大队,不仅罪犯类型多、重点病号多,而且人员构成复杂,工作难度大,涉法涉诉人员的收押更加增大了教育矫治工作的难度。李彦立足实际工作,加大涉法涉诉人员的分析研判,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仅适用于涉法涉诉人员,对于普通服刑人员也同样适用:一是深入摸排。通过相关法律文书、分局证明材料、同案犯或同监犯、家庭和社会关系、个别谈话教育、个人成长史等了解每名人员的详细情况,认真分析其心路历程,查找违法犯罪的原因,确定危险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措施;二是规范管理。民警依法依规办事,公正文明执法,做到严肃、严谨、严格。坚持用法言法语、用良好的执法形象来展现人格魅力,赢得服刑人员和家属的理解;三是攻心为本。充分利用个别谈话等措施,拉近距离,发现问题,开展深入的认罪服法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开展集体授课;对于肢体不协调的服刑人员,加强练习,多加鼓励;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开展好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排解忧虑;对于有一定特长的服刑人员,积极调动其积极性;四是个别攻坚。对个别重点人员,大队确立专管民警,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实施24小时监控,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矫治工作。从成立至今,四大队收押涉访涉诉服刑人员70余人,绝大多数人能够服管服教,刑满释放人员“零上诉、零投诉”。
服刑人员游某某,入所前在分局已绝食40多天,入所后仍坚持绝食,双腿无力,行走困难,皮包骨头。李彦从其自身和家庭进行劝说与启发,让其感受到民警是真的为她好。同时借助中秋之机主动给其喂饭,并说这是替她儿女在做,希望她健康。当时,游某某被深深地触动,哭着跪在地上感谢民警,逐步开始自行吃饭。两个月后她释放时,体重增加了近10斤,不需搀扶就自己走出了大门。服刑人员孙某,入所时双腿不能站立,在分局已经爬行了4个月,经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病变。李彦经过细致观察分析,认为是心理上的障碍导致的不能行走。针对该人情况,与医生密切配合,在为其服用钙片和维生素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强化治疗效果,同时安排有运动特长的民警每天坚持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经过两个月零七天,从爬行到用小椅子、高凳支撑着挪动,再到借助床栏杆走动,由最初的抵触,到释放前的留恋,从爬进来,到走出去,释放那天,孙某已经不依赖任何帮助,自己正常地走出大门了。
鼓足士气勇往直前
风起于青蘋之末。2016年初,女所开始接收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人员,教育矫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全力以赴,接受挑战,刻不容缓”,——雍舰所长的话字字千钧,给在场所有民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面对困难,李彦表现的从容冷静,“我们有过做邪教人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所以怕什么?打起精神,树立信心,相信我们没问题!”她给满是愁容的民警打气。她找来相关转化案例、书籍给年轻民警传阅、迅速充电,同时请有过教育转化实战经历的老同志讲课、传授经验方法。李彦根据邪教人员不同情况分成小组,将多进宫、思想顽固的服刑人员分配到自己组里,带头攻坚作战;同时交接班会上,帮助大家分析症结所在,找准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把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传达到每名民警。李彦记不得自己有多少个日夜是在所里度过,常常为了研究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思想症结,或是寻找合适的工作对策、攻坚工作的切入点伏案工作到深夜。“有时候为了做过来一个人,经常连续几天都不能正常回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说不累是假的,可是每当看到罪犯有了转变,心里特别充实,觉得我们的付出也值了。”李彦脸上露出疲倦的笑容。疾风知劲草,砥柱立中流。在李彦和全体民警的共同努力下,新收容的邪教罪犯很快写出了认罪认错书、悔过书,实现了思想初步转变。
翻开李彦的笔记本,整整齐齐的记录着每一次开会的摘要、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日常工作的经验总结。作为一名大队领导,她十分看重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工作之余,抓紧时间学习政治、教育、法律、心理等学科知识,积极探索心理学与教育矫治工作的结合点。厚积薄发,在做服刑人员思想工作过程中,李彦将心理学中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则运用到教育矫治工作中,与服刑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分析重点人员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更好的了解、把握每一名服刑人员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为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丈夫也从事同样的职业,尚能理解她的忙碌,但是却注定了两个人更加没有时间顾家、照顾孩子,“开家长会的时候,别人家都是爸爸妈妈参加,我每次都是姥姥姥爷去,从初春花开承诺说带我出去玩,到现在都夏天了,也没出去。”孩子委屈的抱怨,李彦听在心里不是滋味,陪伴在13岁儿子身边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最近太忙了,等忙完这一阵子一定带你出去!”但是这个承诺不知何时才能兑现,在她的心中,关于家与工作的天平,永远都不能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