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女,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中共党员。1967年出生,1988年开始从事特教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心理学科。
于文在特教岗位坚守25年,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特殊孩子们。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智力及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康复学会智力残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兼职导师、海淀区智力残疾康复指导专家等职务,先后获得全国特教园丁奖、北京市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海淀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度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带领的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
她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她喜欢把所有学生都称作“我的孩子”。她用超凡的爱守护着这群折翼的天使,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群孩子,为他们带去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她,就是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于文。在人们面前,她永远是那个充满激情、快人快语、风风火火的样子。每当人们说她是专家时,她总是用一句“我不是什么专家,我就是一个老‘智障’!”来回答。看似一个玩笑,但其中的滋味不是人们轻易能够感受得到:一个“老”字,代表着一种坚持,标志着一段历程;一个“智障”把淡泊名利、不畏讥讽、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路程勾画在我们面前。
爱心坚守——她是成百上千特殊孩子的妈妈
1987年,海淀区教委筹建了辖区内一所公办智障教育学校。低矮的平方,木质的黑板,黄土的操场……因为校舍紧张,孩子们上课、住宿都在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半间炕”,于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入了特殊教育行列。
从走进智障儿童那天起,就经常有轻视、嘲笑、不理解态度出现在她面前,同时伴随着智障儿童呆滞的目光、精神障碍儿童狂燥的举止、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无休止的纠缠……但她从没有退缩。带着学生走在大街上,人们总是看一眼孩子再看一眼她,于是她就把头抬得高高的,并大声招呼着学生。当听到“傻子”老师带“傻子”学生的话,她就更亲切的和学生站在一起。学生们自从有了年轻的老师,快乐的大队活动开展了起来,组建合唱队、排集体舞、建立团支部……小小的学校热闹起来了,智障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了丰富的校园生活。
九十年代初,对于于文来说,那是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那几年,她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组织了北京市第一支智障学生鼓乐队,其间付出的努力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所有的活动都要边学边教,不识乐谱的她,从老师那学来小号吹奏方法死记硬背反复练习,自己学会了再指导学生。他们的鼓乐声打出了智障孩子振奋的心声,也打开了智障教育的新局面。
那一年,于文怀孕了,即将成为一位幸福的妈妈。当时的学校人手少,又没有专业教师,于文依然承当了学校所有的活动。怀孕四五个月时,她组织了一场学校运动会;六七个月时,她又组织了全校的跳绳比赛;七八个月时,她还在寒风中站在凳子上出板报……由于活动量过大,不足月份的孩子早产死亡,并自此留下了终生不育的遗憾。当大夫看到记录中从怀孕到生产居然没检查过一次,都很惊讶!但她没有告诉大夫她没时间。但是,从那时起,她却成了成百上千个特殊孩子的母亲。遗憾无法弥补,青春仍然无悔。
“老师,您救了我们一家!以孩子的能力,或许一辈子都无法报答您的恩情,但您带给孩子的成长和快乐,我们会一辈子铭记。”一个学生毕业离校时,家长这样对于文说,字字撞击着她的心。她说:“我的青春岁月能够和海淀区智障教育共同发展,和这段历史紧密相连也是一种幸福,智障孩子更需要我的爱。”
执着办学——她用信念播洒特教爱的阳光
进入新世纪,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面临着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精神残疾儿童进入学校,学生从以轻中度为主转向重度甚至极重度;轻度智障学生随班就读没有真正到位……种种困难都是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问题,摆在了刚刚成为校长的于文面前。她更多的开始思考智障学生的未来。“当听到别人说傻子老师傻子学生的时候,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办好我们的学校,让我的孩子们赢得做人的尊严。”
说到办学,一个孩子的笑脸和话语始终萦绕在于文心间。小志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就在学校接受教育。那年他九年级了,马上就要毕业了。一天,他来到于文面前,问:“老师,什么是毕业了呀?还能到学校来吗?我要去哪呀?”望着他那一米八的大个子,孩子般天真的面容上没有悲伤,于文的心紧紧揪着。想着九年的朝夕相处,明天他就不来学校了,他的哪些能力是学校教给的?他的这些能力又能帮助他多少?走向社会后他能怎么样?她真的不敢往下想,更不忍往下想。在难过的同时,她不由得深深地反思:“九年了,我给了他什么?”九年了,他得到了来自老师的快乐,却没有得到所需的技能;老师们得到了家长的尊重,却失去了作为特教老师的职业价值感。学校还是在以知识教学为主,教师怎么教孩子都不会,五以内加减法能教好几年,但还是不会。他们仍然需要妈妈手拉手才能上街,再渴也不会自己买瓶水。
她深深感到,现行的教育不适应智障孩子。孩子从六七岁甚至更小来到我们身边,当十多年后放手把他们送入社会时,该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特教老师肩上的责任很重很重,之于这个孩子、之于这个家庭、之于这个社会,这份良心活促使着每一个献身特教的人不断的思考着孩子的未来。她下定决心,改革势在必行。
她带领教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为每个学生建立个别教育计划,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适合他自己的教育。在北京“非典”最严重时期,万人空巷,她趁着这个时候学生不上学,组织教师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编写的教材不仅填补了空白,还在全国发行,多个省市培智学校采用。为了让教育属于每个孩子,于文心里不但装着在校的学生,还想着那些不能到学校上学的孩子,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对他们实行“送教上门”,实现其上学的愿望。由于“送教”的学生残疾程度严重,她带领教师们学习康复训练技术,每日坐在地板上搬动着学生、千百次的重复一个动作,连家长都感叹,“老师做到的我们都做不到,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信心。”为了使海淀区的特殊教育领先,为了将先进的特教理念在全区推广,为了赢得社会的关注,于文不断在奔走于各个相关单位,宣传特教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帮助。
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她的健康,在连续的随班就读指导工作后,她被查出尿蛋白四个加号,大夫让她卧床休息至少一年,但她即使在大量服用激素时还坚持工作。那个暑假在办公室仍然看到她的身影。有人说现在不讲究“拼命”工作,于文总是开朗的说:“我不觉得我在拼命,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我就高兴,心里舒服,能治病。”
潜心科研——她用专业与创新诠释特教内涵
很多人都称赞她有超凡的爱心,但她相信一位特教专家所说的:“什么是爱?爱就是专业”。她常对老师们说:“你要是不专业,你连保姆都不如;你要是专业,你比医生都神圣。”
但是,通向专业的道路是何等的艰难,中国的智障教育起步晚,在智障教育没有多少历史可借鉴的当下,每一步实践都是在创新,都是在创造历史。只有一步步的摸索,不断的研究,才能让孩子更加受益。为了提高专业技能,于文带领老师们研究学生、不断实践,承担起了国家级、市级、区级各级课题。经过努力,学校不仅有了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教育训练方法,成为国内孤独症教育训练权威学校,国内外众多孩子前来教育训练。在所有的研究实践中她不仅是参与者,也是课题负责人。一个自闭症男孩的转变让于文看到了专业的力量。
Conney是一个自闭症男孩,自小和父母在美国长大。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回国了,于是Conney来到了海培,在海培度过了一个学期。Conney有一些情绪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上课的时候只能坚持短短的几分钟。他出门的时候必须要带一个游戏机,这样大人聊天他就可以安静呆着。海培每节课都是35分钟,他的妈妈十分担心他能不能坚持下来,这对他来说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令妈妈欣慰的是,Conney在课堂上的稳定性特别的好,竟然可以坚持一节课。一学期后,Conney回到了美国。
突然有一天,海培迎来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客人。了解之后才知道,这个客人是Conney在美国训练机构的老师。她之所以拜访,是因为她讶异于Conney现在的改变,她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一个学校让Conney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进步如此之快。Conney的情绪稳定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和班级同学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出门再也不用带游戏机,可以安静的等待,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客人在海培参观时看到,老师们有效的使用了对孩子的关注策略,因此每个孩子在集体环境中都未被忽视,更好的融入了班级活动。
Conney的例子让于文看到了中国特教的光明未来。不可否认,中国特教的发展受到了经验上的、环境上的、条件上的限制,但是,没有借鉴没关系,我们可以研究;没有条件没关系,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各种支持。
二十多年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懈的努力,于文已成为国内智障教育骨干力量,除承担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她还承担了多种职务,作为专家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采访、参与中央教科所百名特教专家网上咨询等活动,给北京及外地教师或家长讲课。她所撰写的论文在中美教育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
二十年风雨兼程,她以她的坚守与爱心,专业与奉献,书写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不平凡的历程。她把特别的爱给了这群特别的孩子,用行动为特殊儿童创造了一片爱的天空,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光。她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执教鞭的医生”和“弥补生命缺憾的人”的人生,正是她和所有特教老师们爱的付出,使“教师”这个称号闪出更神圣的光辉;是他们的努力研究,使“教育”这个词属于了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