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桐,男,回族,生于1959年10月,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二街村北山林地护林员。杨凤桐同志已经从事护林工作16年,十数年如一日在这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他视大山如兄弟,视林木如亲人,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在北山550多亩林地里,在养林护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忠于职守,扎根北山忘我奉献
北山不大,但山路崎岖,不熟悉路况的人上山往往要拄着木棍小心翼翼行进,而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杨凤桐一干就是十六年。巡山是护林员的职责,也是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林地的情况,他一天走十多公里是常事儿。山路上到处是横生的杂草荆棘,一不小心就会挂住衣服,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他也要穿厚实的衣服,山里虽没有猛兽,但蚊虫很多,容易被咬伤。厚衣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挡住了蚊虫,却也让他饱受酷暑之苦,在山上巡逻一圈下来,浑身就跟水洗过一样。而冬天虽然蚊虫绝迹,但是寒风凛冽,即使捂着棉衣棉裤,经常也被冻得通透,但他毫无怨言。
俗话说,栽苗容易育苗难,要想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防治病虫害、预防森林火灾等,样样都不能马虎。一到每年9月至次年4月,特别是春节、清明期间等火灾发生的高峰期,都是杨凤桐高度紧张的时期,加班加点、24小时坚守是常事儿。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在进入森林防火期之前,他就率领同事对风力灭火机、灭火器、铁锹等所有的防火工具,进行认真的检修和维护,同时还把各种容器盛满水,以备急需之用。连续十六年的除夕夜,当别人全家团圆一起乐呵着看春晚、吃团聚饺子时,杨凤桐依然守着这片大山。
为了做好林木病虫监测及预防工作,他及同事在林区、铁路、公路等多处设立防控监测点,每天对各监测点实施认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在案。一旦发现森林病虫害现象,就及时报告政府及林业部门,并竭尽全力参与防治、扑救。2014年,北山林地先后实施了两次防虫喷作业,总计喷洒面积约在30万平米,总用药量约在1万公斤,有效地预防了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杨凤桐按照“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的四早工作方针,严格落实昌平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关于做好清理林下可燃物和开设防火隔离带工作的通知》要求。他带领同事与友邻单位合作,历时一个月,每天出动35人,对公路边、林间道路两侧及坟墓周边的林下可燃物进行了认真清扫,保质保量完成了15万平方米的清理任务。在重要会议,尤其是在APEC会议期间,为了更好地完成林区综治维稳工作,杨凤桐及时落实上级各项安全任务,调整工作部署,对各重点地区安排专人看守,分段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班的在岗时间,确保林区24小时有管护员在岗值勤,同时加强对林区及周边单位的安全巡查,以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了重大会议期间林区及周边的安全。
有人觉得干这份工作既辛苦寂寞又担惊受怕,多次劝说他趁早卸下肩上的重担,功成身退,但杨凤桐拒绝了。“能让我管理这么一大片林地,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与赏识,更是对我的考验,我不能辜负,至于辛苦,我并不觉得,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工作早已习惯了,何况山上空气清幽,鸟语花香,终日与自然、美景相伴,又怎会寂寞?”说这些话时,杨凤桐满是皱纹的脸上平静而安宁,朴实的言语透露出一位老护林员质朴而美丽的心灵。
二、深入林地,因地制宜探寻规律
在担任北山护林员初期,北山林地苗木稀少,栽种面积有限,新种下的树苗黄株死株现象突出,整个林地根本不成气候。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管理的林地出现如此衰败景象,杨凤桐寝食难安,天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日复一日的巡山过程中,杨凤桐发现苗木长势不好虽然与北京雨水少、风沙大、气候干燥的先天条件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栽种树苗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每种苗木的生长习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想到这里,杨凤桐眼前一亮,瞬间充满了斗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在巡山的时候又多了一项工作——仔细观察林地的土质、气候、光照等条件,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他还提前了解各种苗木的习性和栽种禁忌,哪些喜阳,哪些喜阴,哪些喜水等等都一一做好记录。在做足准备之后,杨凤桐在北山林地因地制宜地栽种了960余株新树苗,这些新树苗品种繁多,有槐树、松树、柏树等。可喜的是,在克服前期的困难之后,每年的新苗补给都很成功,北山林地的绿植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可观。
三、悉心引导,“退墓还林”发挥先锋作用
北山有公墓,墓穴遍布整个林区及山沟之间,每年上坟扫墓的人员络绎不绝,保守估计2万人左右,机动车约3500辆。因墓主众多亲属遍布在各区县,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很大。为了让扫墓者在表达哀思的同时不毁坏林地原有的井然秩序,也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杨凤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悉心指引,严格把关,努力为扫墓者营造良好的公共氛围,如提醒扫墓者在指定区域安全焚烧纸钱、对发现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和捡拾、在通往墓地的道路两侧及坟墓周边发放“文明祭扫”宣传材料等,力争为前来瞻仰凭吊的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个干净卫生有序的场所。
北山原有公墓约4000个,为了加强对非法公墓的治理工作,杨凤桐及同事利用各时节全时段在林区周边设立宣传站,宣传《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及昌平区《关于治理非法公墓的通告》相关文件,并在清明重点时期,积极组织协调民政、城管、交通、派出所等职能单位及军民共建单位、大学生志愿者等共同开展森林防火及非法公墓治理宣传工作。为了用科学的方法强化监管员队伍的内部管理,杨凤桐在工作之余还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不仅与每位监管员签订监管责任书,还给监管员划定相应的责任区域,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到在公墓管理工作中依法监管。此外,建立迁出坟墓台账制度,为做好清理非法公墓打下坚实基础。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几年来陆续有800多个公墓被迁出,有效控制了非法公墓的发展。公墓迁出的地方陆续又被补种上了树苗,“退墓还林”成效显著。
提起清理非法公墓的相关工作,杨凤桐也是感慨万千,“中国人叶落归根以及合葬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了,有的人家你怎么劝都不管事,任凭你磨破嘴皮子他还是一意孤行,更有甚者,出口就是一些难以入耳的脏话;有的一看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痛哭流涕的,下跪央求的,可谓使出浑身解数。面对这些情况,你只能心平气和的给他讲道理、摆政策、说事实,请他们从大局出发,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通过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墓主的家属当中,开明的也不在少数,他们很明事理,通常几番劝说就能成事。说到底啊,这还是一个社会风气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能做的实在太有限,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宣传与引导。”言语之外,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老护林员对集体资源的深深忧虑与关切情怀。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杨凤桐多次被所在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也被北京市昌平区绿化委员会评为“绿化美化积极分子”,并获得由北京市人事局、北京森林防火指挥部、北京市园林绿化委三个单位联合评选的北京市森林防火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