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全的名字紧紧相连的是一串长长的荣誉。他是北京金隅集团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熟料制备车间党支部书记,曾荣获全国建材行业岗位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此外,以他名字命名的“郭玉全创新工作室”,是北京市10个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他从一名输运工做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在伊拉克学火中练就“火眼金睛”,还飞赴阿联酋技术支援,一“锤”征服洋业主,给中国技术工人挣足了面子,也为中国水泥业在世界上赢得了话语权。
梦就是理想,就是目标。有了它,人生才不会偏离航向。郭玉全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精通技术的产业工人,用创造性的劳动实现中国梦。
2012年2月,公司接到中材海外公司的求援电话,请求尽快派出专家前往阿联酋解决一条万吨线回转窑托轮问题,几个月来,生产线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第二天,他带着工作室成员崔保山赶到,下了飞机就直奔现场。总包、设计方、调试方以及阿方业主人员,都聚集在回转窑上,当看到他们没有带任何精密仪器时,眼神里露出不信任和失望。他们仔细检查了每个托轮工况细节,听了调试人员的汇报后,很快制定了调试方案,六个小时后回转窑就转了起来。针对局部的瓦温增高现象,他们做出承诺,明早八点窑速能达到每分钟2.5转以上,熟料产量每天达到5000吨以上。生产经理非常吃惊和疑惑。第二天承诺准时兑现。第三天回转窑熟料产量达到了日产7500吨,达到调试期的要求。在场的人既惊讶又兴奋,“太神奇了。同样的设备,你们来后这动一动,那调一调就解决问题了,不愧是专家!”就连在办公室的人员见到他们也说:“太感谢你们了,给中国人争足了面子。”
在回国的飞机上,他俯视着中东的广袤大地,思绪飘回了30多年前。1983年他19岁,在拌合工段做输送工。这与他做技术工人的愿望差距很大,但他还是踏踏实实在这个岗位坚持了四年。1987年机会来临,他怀着梦想来到伊拉克巴杜什水泥厂。第一次见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的窑外分解窑水泥生产线。这时他听到业主工程师说他不像是在水泥厂干过的,是从劳务市场招来充数的。面对新设备,新技术和冷言冷语,他立下誓言:“学习先进知识,做一名优秀的中国水泥工人,总有一天让你们服了他们。”当地炎热的气候和那不时响起的刺耳的战争防控警报声,虽然让他感到不适和恐慌,但在那儿的27个月里,他走遍了整条生产线,认知和熟悉了工艺流程与设备操作原理。因为,他知道抓住了机会就是抓住了命运。
1989年9月,回国后,他到看火班做看火工。那时候回转窑煅烧熟料,没有仪表、监控,更谈不上电脑控制,靠的就是一块滤光镜和看火工的一双眼睛,来观察水泥窑内的情况。他第一次拿起看火镜时,眼前是一片白花花的亮光,什么也看不出来。师傅告诉他说:“看火没有捷径,只有下功夫,每隔三分钟看一次,天天看,功夫到了自然成。”他在窑头炽热的空间里,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眼睛看花了就休息一会儿再继续看。四年后,他练就了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判断出窑内各种状况的扎实基本功,这为他以后的生产调试,技术服务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11月,公司让他组建一支以工作室成员为骨干的70人调试团队,赴沙特阿拉伯,为那里的一条堪称当代最先进的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提供技术服务。当他再次踏上中东的土地时,心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自豪。想当年他来时是劳务,是在洋人歧视的眼光下学习人家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而今天,他们输出的是技术,是以中国技师和优秀工人的身份,来为顶级的水泥生产线做技术服务和培训。这种自豪感不断激励着他们攻坚克难,并以创造性的工作业绩,为国家赢得荣誉。一次,他们在调试德国生产的莱歇立磨时,赶上德国专家回国休假。总包方找到他,问他不能独立开磨,他信心十足地告诉他:“没问题。”结果,他们不仅一次投料成功,而且很快就达到设计能力。德国专家回来后,查看了他们的运行记录,伸出拇指对他说:郭,你是他见过的最好的技师。
有一次在国内,水泥窑用的燃烧器设备厂家来电说:“云南边陲的一条水泥生产线烧出了大量废品,无法再运行生产。反复核查多次,也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他立即只身前往,赶到那里,综合现场情况后,他分析说:“有异物堵塞了燃烧器,显示的温度就会偏低,导致煤粉量供给不足,从而使窑内煅烧温度达不到标准,出了废品。”现场的技术人员听完都很吃惊,立即组织人员拆开窑用燃烧器后,果然,部分通道被铁丝等异物堵塞了。清理后重新开炉,一切参数正常,回转窑正常运转了。燃烧器厂家说:“你不但在危难中帮助企业解决了难题,还给他们公司保住了品牌,也是他们的救星啊!”
知识没有彼岸,梦想便没有尽头。近年来,郭玉全自学了水泥工艺、钳工、焊工、电工和液压设备等各种知识与操作技能,先后提出技术、管理方面的建议110多条,其中80余条被采纳,有多个创新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2009年他作为技术创新带头人成立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北京市首批十家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并被市总命名为“郭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2012年被全总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几年来,他组织工作室成员撰写培训课件20余份,图片600多幅、文稿13万余字的PPT教材。如今他们培训出来的技术工人足迹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涉及到欧亚非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条生产线。
郭玉全觉得,只有把个人的梦想与企业的梦想相融合,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你的梦,他的梦,企业的梦,都会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用他们过硬的本领、先进的技术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谱写出更加壮美的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