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付,出生于1959年12月,1978年至2004年经营一家有关电器、电机的个体店面;2009年至今就职于北京洳河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担任设备部电机维修组技术专员。该同志以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他兢兢业业,严谨求实,全心全意投身于污水处理事业,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更赢得了全体职工的高度信任和普遍好评。自2011年起,多年被公司授予了“年度优秀员工”称号。
张师傅是厂内机电维修方面能手,30年前就和机电结缘,之后便一直从事相关工作。他理论知识系统、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实用。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不断探求各种机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摸索和总结出多种维修法则和技巧,不断地把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一、建立电机档案,兢兢业业
2009年公司成立之初,许多电机设备都没有详细的记录,各种所需部件的型号、规格种类繁多,这对维修保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并且有些电机厂家早已不在生产,以致有很多损坏的电机设备就会积压在库房,不但给公司增加了成本,也给管理带来了不便。针对这些问题,张师傅在对每个电机进行维修之前都凭借自身多年经验对其所需零部件的规格、型号进行判断并实际测量,然后对症下药检测维修,使已受损设备正常运转。经过长期的积累,他的这些实践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可供查询的统计记录,再将这些记录编制成册,建立一本独特的电机档案及工作手册,这对于库房的管理和日后相同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高强度电磁线的规格有很多种,而直径是1.12cm的线同时适用于厂内3千瓦、10千瓦和55千瓦等多种电机,备用这种规格的线就会减少其它多种线的库存积压,且线路这样以旧换新,能够为公司全年节约成本10余万元。
二、业务强技术精,善于创新
张师傅平时爱思考、好研究,总能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搞些小发明,并且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大问题。如,某日进水泵出现问题,防侧漏检测探头因意外损毁,无法正常运行,且本地市场没有同类产品销售,安全生产面临巨大风险。在紧要关头,张师傅根据保护器工作原理,成功探索研制了简易检测装置,并在实际操作中完全达到了原产品的设计标准,为保障公司正常生产解决了燃眉之急。他还经常自己制作一些灵巧实用的工具,不仅及时满足了维修工作的需要,为公司节约了成本,还为身边同事营造了一种创新、开拓的学习氛围。比如,他主持研发的自动点焊机,通过在公司及各乡镇水厂的推广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每年能够为公司节约成本近10万元。同事们都说,以前张师傅在自已创业的时候做过不少小工具,比如小电锯、万用绕阻模具等,比一些品牌商品还耐用,很多客户争相购买。
我公司有三台脱泥机,担负着公司全部脱泥任务,对出水水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设备老化且相关部件已经停产,运行情况不稳定,维修成本增加,尤其滤带更是磨损严重,经常跑偏导致撕裂。联系厂家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建议更换新设备,但费用太高。公司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张师傅帮忙想想解决办法。张师傅了解情况后,只是谦虚的笑着说:我试试。从那天开始脱泥机房便成了他的办公室,只见他每天在脱水机爬上爬下,查看各种资料,想办法弄明白各零件之间的联系,弄得满身污泥。为了省去换工作服的时间,张师傅的中午饭也在脱泥机旁解决,有人问他怎么不到食堂去吃,这噪音大,还有臭味儿。张师傅笑着说:“换工作服太麻烦,穿着工作服去太不卫生了,就在这吃吧,还省得把刚才的事忘了”。就这样连续工作了5天,张师傅把原有的部件进行了改装,同时又新加装了限位装置,即降低了滤带被撕裂的概率,又为公司降低了成本。面对周围的赞许之声,他也只是笑笑说:本职工作,本职工作。
潜水推进器是一种水下设备,检修时需要将其吊起至地面。但是当导杆被卡住时检修工作就变得异常繁琐,只有降低水位将推进器露出,但这样对工艺的影响很大,且恢复周期较长,无法保证处理水量,这也是其它污水处理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面对这种情况张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曾先后提出多种改进方案,最后都因为可实施性不强而放弃,但张师傅并没有放弃,他提出了用比较大的桶将推进器罩住,再将里面的水抽出这一大胆而创新的想法。经过有关设计单位耐压论证,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能不能成功,只有试过之后才知道。经领导批准后,开始做改造前的准备工作,每一项准备工作张师傅都要亲自参与,比如桶底部的密封,爬梯的位置等。动工的当天,天气很热,气温接近40度,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当吊车将大桶吊起后,张师傅马上带领维修人员将导杆脱扣并用大绳将其绑紧,然后指挥吊车将大桶慢慢放下,把导杆套在里面,随着大桶慢慢侵入水中,我们也越来越紧张,到底能不能密封住,会不会漏水,谁都不知道,待大桶到池底座稳后开始抽水,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紧紧的盯着大桶内的水位,抽了5分钟后水位并无下降,此时一双双失望的目光看向了张师傅,可是张师傅并没有表现出异样的神情,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往下滑落,此时他的大脑正在高速的运转,分析问题的原因,最后他说可能位置不对,或池底有东西搁着。然后让吊车再将大桶先吊起,他用长竹竿伸向池底去探东西,果然有一个异物,可能是早期施工时留下来的,但无法取出,他用竹竿将异物推向一边,然后指挥吊车再将大桶放下,座稳后开始抽水,这次水位下降明显,大家的心中也暂时松了一口气,一个小时后水抽干了,维修人员下去开始维修,而此时的张师傅已经出现了中暑的征兆,50多岁的他已经在太阳下暴晒了7个多小时,在大家的关心下,张师傅才犹豫的回到办公室休息。整个过程约9小时,这次实验取得成功,为我们和其它污水处理企业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也多了一种维修水下设备可选择的方法。
三、总结维修经验,无私奉献
张师傅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但我公司的机电维修方面是绝对的专家,这一切完全源于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对技术的苛刻追求,对科学的不苟钻研。我们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这类能在本职岗位上干出特色的技术工人。
在工作中他坚持做检修笔记。张师傅有一本写满密密麻麻数字和图形的小本子,里面详细的记录了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维修注意事项、各种线路图及设备接线点等广泛的内容。每次检修设备时的名称、型号,故障部位、原因、元件服务时间、操作程序、相关原理分析等他都仔细的记录下来,迄今为止他累计做笔记达二万字,硬是凭借自己酷爱学习的那股劲头,练就了一身本领。他不但对所辖管的机电设备了如指掌,也对每台设备的习性全摸透了。设备一有故障他一听一看就找到了“症结”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张师傅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他没有忘记带动周围的同事们一起学技术。为了帮助那些新员工和没有工作经验的同事他会尽快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把学习笔记拿来对每台设备进行讲解。每次维修设备都没有忘记在实践中向大家传授技术,使他们这个班组形成了比学习,比技术的好风气。
有人说:“吃技术饭的,师傅教徒弟一般都会留一手,俗话说‘喂饱徒弟饿死师傅’”,但张师傅不会,他说,这些他已经烂熟于心的东西之所以还要进行详细记录是为了方便日后他人工作,是为了给公司留下一些东西。张师傅除了积极分享、传播知识外,还带出两名徒弟,现在完全可以独立处理技术问题,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四、工作尽职尽责,勤俭节约
在公司工作的这7年来张师傅从不迟到早退,每年出勤均在330天以上,他早已把自己融入到了工作之中,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他的工作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他是随叫随到。经常是下班路上被招回,端起饭碗又放下,脱衣上床又起身。烈日炎炎的夏天,寒风刺骨的冬天,不管下雨还是下雪,只要设备出现问题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张师傅他们这代人吃过苦,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勤俭节约的作风从来没变过,这种作风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一样的,比如报废的设备,他总是将它们拆成散件,看看哪些零件还能用,然后收集起来备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拆”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告诉别人十遍怎么修,不如自己拆一遍。用脏了的胶线手套,他也舍不得扔,洗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出了破洞才换一副新的;各种维修工具也是一样,用的不能再用了才申请购买新的。
对于张师傅而言,能把每台电机及时修好,让公司能够高效运转,让污水都能高标准排放,就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张国付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从无怨言,深得同事的信赖和拥护。如今,他正以饱满的精神引领广大员工积极投身污水处理事业中去,为实现各项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