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英、女、满族、1965年生人,83年参加工作,92年入党,现为北京市密云县馨欣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
说起这个“馨欣社会工作事务所”密云县果园街道的职工和居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个为广大职工和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心理服务的“心灵驿站”。
深入调查社区心理服务需求大
“小区里,楼前排列着整齐的汽车,因为这车在车堆儿里比别的车高级,就被人划了几道。何人所为?居民怨声载道、愤恨有加……”
“上访专业户,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协调帮助他解决了多年遗留问题,他却还在重大活动时去上访,接回来一问,他说控制不住自己,习惯了……”
“李奶奶刚刚进养老院,就因为儿子忙,没来得及接她的电话,她就偷跑出去跳河自尽了……”
“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儿当惯了小公主,突然和父母较劲自闭起来,关在房里拒绝参加即将来临的高考。父母丢下工作,陪了一个礼拜,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使其反叛心理加重,并要自杀。父母找到居委会求救,原因是,孩子提出在考试前要家人接受她的男朋友,并许可带回家来……”
这些是社区居民经常能遇到的大难题,这些人都病了吗?人们七嘴八舌都开始议论起来。
在细致观察和走访中杨桂英发现“夫妻闹矛盾、邻里闹纠纷、职工闹纠结”这一切都和心理有关系。随着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日趋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杨桂英邀请了几位退休的老校长、有心理咨询证的老师,组建了“心理疏导室”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锅碗瓢盆碰撞的纠结,柴米油盐产生的困惑”,倡导“健康生活、从‘心’开始”。
一天杨桂英接待了一位协管员,没开口就哭了,原来夫妻感情出了问题。为来访者倒了一杯水,将她情绪平息,然后给志愿者老师打了电话,两小时的疏导,协管员平静的走了。此后,志愿者老师跟踪疏导11次,协管员再次走进她办公室,一脸的阳光告诉她、她的问题解决了。
馨欣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工作受到需求者的热烈欢迎,小小疏导室应接不暇。果园街道领导非常支持她们的工作,给她们提供场地,添置硬件设施。2011年6月,她们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北京市密云县馨欣社会工作事务所”成立了。
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从“走进来”变“走出去”
世事难料,事务所成立后,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敞开的大门却无人光顾。每天她安排好志愿者按时到岗就位,大家精神抖擞地等待着来访者。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一个登门者也没有。
在西方国家,解决心理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美国,每年有约8000万人求助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在我国,心理咨询还没有普遍为大众所接受。许多人认为接受心理治疗的都是“病态人群”,例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患者。谁愿意承认自己“有病”?
于是,如何让大家认识到这些并接受心理咨询,求得内心平衡,做出理想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使自身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寻求和提高良好的生活质量。杨桂英认真的开始了思考。
要想让大家接受,首先要让大家了解。杨桂英转变服务模式,组织志愿者在社区内开展了“流动”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展览汇集了生活、工作中常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技巧和心理健康常识,在每个小区展览一个月,并使之成为长期的、常换常新的巡回展览。同时,还制作了社区心理健康宣传手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光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放到小区,每户一册,入户宣传,举办健康知识讲课等。
渐渐的,人们知道了这个座落在社区中是心理服务,知道了服务中心会经常举办一些健康养生讲座,知道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再见到服务中心的那些亲人般和蔼的老师以及她们花一样盛开的笑脸时,他们忽然就有了倾诉的欲望,他们愿意把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委屈、纠结、难题,说给她们。终于,一个咨询者上门来了,又一个咨询者上门来了……
招募志愿者让心理服务走进社区
根据工作的进展杨桂英开始招募心理服务志愿者,并把他们分成梯队进行网络式管理,第一梯队为退休的人员,他们可以坐班,讲课;第二梯队为在职人员,他们持有资格证书,分布在公检法、文教卫生、城管、文联等领域;第三梯队是社区的楼长、小能人、积极分子,他们身在社区,志愿为居民平息纠纷,化解矛盾。
杨桂英说,“我的志愿者都是精英,都是财富。”今年初做为重点工作街道领导听取了她们工作汇报,新来的党工委书记问她们的志愿者,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几年分文不取如此忘她尽力,志愿者说,她们有千般理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水浒传>阮氏兄弟的一句话,“俺这一腔热血只卖那识货人”。志愿者所说的“识货人”就是杨桂英。
为使心理服务中心办出特色、办出成果,杨桂英把“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工作目标。通过宣传教育倡导,集中讲座指导,个别谈心疏导等形式为广大工会会员,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
事务所工作的果园街道辖区总面积7.91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总户数3万户、人口8.8万人,流动人口10200万人。驻区单位66家,其中行政事业单位21个,大中小学8所,驻区个体工商户1105家,法人单位1277家、数典型的老旧小区,居住的人员多为老人,人口老年化,老龄人口残疾化,残疾人口高龄化的趋势比较突出。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2012年,杨桂英创建了“心理服务进社区”模式,变被动的等为主动上门服务,把党工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志愿者心理服务紧密结合,以一种创新的模式脚踏实地为社区居民、家庭服务。以十个一工程为平台,深入一社区、宣传一条街,唱响一首歌、走进一学校、开通一热线,做好一咨询、建好一园地(心理健康园地)、创办一份报(心灵之友报)、办好一讲堂(心理健康大讲堂)、关爱一中心(阳光职业康复中心)、赠送一本书(弟子规、健康之道等)、建好一队伍(果园街道社区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为抓手开展心理服务。
在辖区建立“心灵驿站”,每天设有专人值班,接待主动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设立了“音乐寮房”,为失眠、焦虑、抑郁、高血压、心理压力大的人进行音乐治疗,应用“园艺疗法”帮助孤独,自闭人关爱生命,真心陪伴。建立了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和社区QQ群,初步实现了“一条线一张网”。建立了部分社区职工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观察职工心理状态。
参与社会管理心理服务载满成果和荣誉
2013年,事务所与县民政局合作,开设了“婚姻家庭辅导室”,为准备离婚的夫妇进行婚姻家庭辅导,让他们从即将瓦解的婚姻中回归理性,累计辅导520人次,使79对夫妻重归于好。2014年,对963对离婚者进行了现场心理疏导,289对夫妇放弃离婚。这一做法,使全县离婚率下降8%,市民夸奖说,有了你们少修多少庙啊!同时,该项工作也得到了县民政局的充分认可。
时间像奔驰的骏马,驮着星光,载着日月,五年过去了,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由小到大,人员由少到多。三大梯队的志愿服务者呈网络状覆盖社区。
心理服务工作有了明显的成效,她们创出了志愿者“三大梯队”、社会管理“四大体系”、心理服务进社区的“十个一工程”,创刊了《心灵之友》报,开创了“社区心理健康园地”,举办了“百场健康知识大讲堂”,接听1000多人的心理热线,面对面心理咨询300多人次,服务了17个社区、12所学校、7个乡镇,两个开发区,并连续承接政府购买的5个项目。
在得到市民的欢迎和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去年事务所购买了北京市总工会的“职工心灵驿站”项目,在专家评审时给了她们很高的评价,说她们把工会的凉板凳坐热了。今年,事务所又助推的“一居一室”(一个居委会、一个心理服务室)把心理服务延伸到各社区居委会,做到心理服务全覆盖。
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延伸,杨桂英还承接了公安局的“合适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密云检查院、怀柔检查院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疏导”等项目,收到较好的成效。
几年来,事务所累计心理服务受众人群已突破10万人次。专家称赞她们是“治未病”的工作,是高灯远照创新之举的工作。事务所也获得“首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之星”、“社会组织实验基地”。说到这些荣誉,杨桂英如数家珍。
而杨桂英个人,也在2012年获北京市三八奖章、2013年获北京市三八奖章、2014年获北京市优秀工会工作者、2014年获中共密云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梦是美丽的,梦是多彩的,梦蕴含了无限的神奇和向往。而杨桂英的梦是把社区心理服务打造成人们放松心情的乐园、兴趣交流的平台、传播健康的讲堂、心灵净化的氧吧、润心暖心的港湾、心理研究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