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丁宇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金融法院审判一庭庭长。
丁宇翔(左一) 与同事讨论案情
自2006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丁宇翔立足本职,始终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钻研案件审判中的疑难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先后判决多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标杆案件。
在办理案件的同时,丁宇翔笔耕不辍,出版专著《返还原物请求权研究》和《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理论释解与裁判实务》,与他人合著民商法学著作8部,在刊物、报纸发表专业学术文章70余篇。为方便中小投资者诉讼维权,他推出代表人诉讼机制、创建“双轨双平台”等工作机制。
“要千方百计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
“能够为法律这项事业奋斗终身,这是我莫大的荣幸。”2006年,“从骨子里头就是喜欢法律”的丁宇翔开始进入法院工作。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三级高级法官,任北京金融法院审判一庭庭长。工作18年来,他立足本职,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并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精益求精 深入研究法律问题
丁宇翔始终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钻研案件审判中的疑难问题,先后判决多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标杆案件。他办理的案件有的入选最高人民法院首批涉互联网十大典型案例,有的被评为人民法院十大案件,还有的被评为中国商法十大事件。
在办案过程中,丁宇翔深入调查研究,形成高水平的调研成果和指导规范。他撰写的论文被选定为“第十一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主旨演讲论文。中国法学会回函表示,丁宇翔“为凝聚共识、贡献智慧、推进民法典编纂及论坛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
丁宇翔多次参加中国法学会组织的民法典草案专家征求意见会,就民法典合同编中债的保全、合同解除,侵权责任编中个人信息保护、高空抛物责任等问题提出建议。他带领全庭干警就证券虚假陈述案件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形成了近5万字的审判指引,为妥善审理该类案件提供了扎实的规范基础。
丁宇翔认为,法官可以将自己专业的意见转换成有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这是与其他法律工作者的最大不同,也是法官这个职业最吸引他的地方。“以法官的裁判推动法治进步”是他选择法官职业的初衷,也是他在法官岗位上坚守的职业信念。
面对疑难复杂案件攻坚克难,面对法律前沿问题不断思考……在办理案件的同时,丁宇翔笔耕不辍。他出版专著《返还原物请求权研究》和《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理论释解与裁判实务》,与他人合著民商法学著作8部,在刊物、报纸发表专业学术文章70余篇,对证券、合同、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减少诉累 千方百计方便百姓诉讼
“他是专业水平出众、工作能力出群的法官,更是不畏困难、始终在法治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典范。”同事们这么评价丁宇翔。
立足于诉源治理、减少人民群众诉累,丁宇翔带领团队探索总结的《三个加强释放在线调解平台潜力》的经验机制被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周报》推介。
为便利广大人民群众提起和参加涉及证券虚假陈述的群体性诉讼,丁宇翔提出了建立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的设想和方案。通过这一平台的建立,广大投资者可实现诉讼流程的一站式办理,诉讼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而诉讼成本却大大降低。
司法为民永远在路上。丁宇翔未止步于证券纠纷代表人平台的建立,而是以此为基础继续探索实践更多方便老百姓诉讼的机制措施。依托代表人诉讼平台,他带领全庭人员探索总结“双轨一平台”金融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便利广大投资者参加诉讼。2022年9月,该工作机制被进一步优化升级为“双轨双平台”机制。“双轨双平台”工作机制稳步推进了涉众证券纠纷的审理,在低成本、高效率之下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经初步统计,“双轨双平台”机制已经适用于5000多起涉普通中小投资者的案件审理中,初步的直接受惠投资者达7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