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一定要来自于施工一线,一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才能获得顽强的生命力。”作为北京建工集团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带头人的陶建伟,在谈到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时这样表示。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累计完成科研成果4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成果16项,实现科技创效上千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19岁的陶建伟进入北京建工安装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工人。20多年来,他投身电梯安装维修和科研开发与应用的一线,练就了“望、闻、问、切”技术绝活,获得了“电梯医生”“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4年,陶建伟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式被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科委联合命名为陶建伟创新工作室。
“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是陶建伟26年来始终坚守的初心。陶建伟告诉记者,他们做的创新研发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导向,“在一线发现问题、在创新工作室解决问题、在一线体现成效”。例如,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安全乘梯,工作室研发电梯轿厢困人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电梯轿厢受困人员因自身原因无法自主报警情况下的智能监测、自主识别与自动报警,有效降低了电梯乘运者安全乘梯潜在运行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工作室依据首都疫情防控总体要求,联合电梯厂家研制开发出语音呼叫电梯和无接触式感应呼梯等创新成果,通过减少电梯按钮的广泛接触,降低了在特殊环境下的乘梯风险,满足了特定场所的特殊需要。
正是长期深耕施工一线,才有许多这样接地气的创新。如今,陶建伟带领的20余人工作室成为电梯行业专家级团队。团队持续深入研究互联网、大数据产业,让电梯安装从体力活变成了脑力活。如研制开发的地铁扶梯自动监测系统,能时时上传扶梯上的人数,分析人流量峰值统计,为地铁限流和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业27年来,我非常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我的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我的事业。”陶建伟说。功不唐捐,工作室也一步一步成长为市级示范性工作室、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先后培养出一级建造师3人、二级建造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技师2人,中级工、助理工程师以上33人。
(本文选自《劳动午报》202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