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都工匠学院,近日,北京城市学院举办“技能强基”“技能领军”“未来工匠”三个层次的数字技术应用人才专项培训,依托该学院“数字技术”特色教育资源与校企协同优势,线上线下累计培训近3000人,学员包括企业职工、行业骨干、文博人才等不同群体,形成“基础普及——骨干引领——未来储备”的人才培养闭环,为首都数字产业升级、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针对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数字化能力提升需求,“技能强基”计划聚焦AIGC技术与DeepSeek国产大模型应用两大核心方向,采用“线上直播+实操演示”模式,共开展4期培训,累计服务2600人,帮助学员掌握AI实用技能。师资团队包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委员、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学部刘亚军副教授,中科院自动化所吕彦锋副研究员等“双师型”专家,同步配套百度、华为认证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紧扣岗位实用需求,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标准无缝衔接。
培训结束时,98%的学员能够独立运用至少1种数字工具解决岗位问题。“原本制作一份产品报告需要2天,现在使用AI工具3小时就能完成初稿。”来自一家制造企业的参训职工反馈,培训让他提升工作效率30%以上。
“技能领军”计划面向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近日开设“人工智能训练师高技能人才培训班”“鲁班数字工坊领军人才培训班”两个特色班,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授课,采用“线下授课+实地实训+考核认证”模式,助力百余名中级职称以上行业骨干成为数字领域技术带头人。
“通过培训,我不仅学会三维扫描技术,更掌握了古建筑数字档案构建方法。”来自北京市植物园管理处的学员贾昊宇表示,回去后将把技术应用于单位重点项目,助力古建保护标准化。
“未来工匠”计划推出“文物数字化工匠人才研修班”第二、三阶段研修活动,聚焦文物数字化实操核心技能,针对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后学员们在岗研修中总结出的实际问题,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资深专家团队和北京城市学院文物数字研究中心的老师共同担纲授课,以“讲授+实操”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帮助20名学员攻克采集精度优化、纹理处理等实操难点,熟练掌握数字化设备操作流程,为文物数字化领域培育实战型工匠人才。
“以前修复文物靠经验,现在用数字技术能精准还原残损部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一名学员介绍,通过亲手操作三维扫描设备并完成后期处理,他切实掌握了高保真采集的核心技巧,在未来工作中将更高效地完成文物数字化建档任务,推动文物保护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型。
北京城市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个层次培训体系的构建,不仅成功孵化千余名高素质数字人才,更凝练出一套成熟可靠、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强基”计划联动软通教育、森途国信等企业共建课程;“技能领军”计划与小米、北京赛曙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实训基地; “未来工匠”计划联合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机构打造“文物数字化实践平台”,产教融合形成高效的“数字人才孵化器”。下一步,将深化三个层次培训体系建设,不仅全面对接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未来规划,更要扩大校企协同范围,推动培训成果与岗位需求、职业认证深度衔接,持续为首都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数字技能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