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智慧与远见的生动注脚,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注入了强劲动能。期待这些标准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也要持续跟踪职业变迁动态,优化标准开发机制,保持其先进性与引领性,让技能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十四五”以来,328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犹如绘制了一幅精密而宏大的“职业能力图谱”,标志着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近日新发布征求意见的95个国家职业标准,更是精准回应了时代变迁与劳动力市场脉动,为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不仅是一系列文本的出台,更是一场深刻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与实践的革新。
职业标准是职业发展的“指南针”,为劳动者照亮前行之路。在科技日新月异、产业加速变革的今天,新职业、新工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带来了无限机遇,也伴随着“何为胜任之力”的困惑。国家职业标准的及时颁布,如同在广大劳动者前行之路上树起清晰的航标。无论是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翱翔蓝天的精准操控,还是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驾驭“数字孪生”的缜密思维,标准都明确了“应该会什么”“需要掌握什么”,为从业者指明了技能提升的阶梯和职业成长的方向。它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有目标,让职场新人行有规范,让转岗再就业者习有路径,有效避免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与个人成长的蹉跎,使“凭技能立身、靠本领发展”从理念走向现实。
职业标准是技能评价的“硬标尺”,为人才培养立起质量标杆。此前,职业培训市场存在标准不一、质量参差的现象,影响了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国家职业标准的接续出台,为职业技能评价提供了统一、权威的依据。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可据此科学设计教学计划、精选培训内容、规范教学过程,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与“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等政策协同发力,使得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荣誉激励紧密挂钩,形成了“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鲜明导向。这不仅能激发广大劳动者钻研技术、提升技能的内生动力,更从源头上保障了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质量,为产业升级储备了丰厚的人力资本。
职业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供需匹配架设高效桥梁。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养老护理、婴幼儿托育等民生领域也对专业化服务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此次发布的95项标准,重点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交通运输与低空经济等领域倾斜,同时超过半数聚焦于当前生活服务类民生现实需求,这正是对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民群众现实关切的精准呼应。统一的职业标准,有助于推动从业者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快速填补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也为提升民生服务质量提供了可循之章、可依之据,从而有助于增强社会信任,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从实践来看,随着国家“十四五”期间连续颁布职业标准,为技能人才成长绘制出清晰的“能力图谱”,各级工会组织迅速响应、主动作为,围绕国家擘画的技能蓝图打出系列“组合拳”,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力投身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之中。如,全国总工会着力推进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工匠学院;“职工之家”App创建“技术技能云”与“创新创造云”,使各行各业劳动者技能学习触手可及、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激励机制;实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计划到2035年培养2000名大国工匠,带动形成万名省级、5万名市级工匠的骨干梯队。这些举措环环相扣,旨在将国家职业标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实践,让“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号召落地生根,是着眼于长远、夯实人才强国根基的战略举措。其有力推动形成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生动局面,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清晰的职业蓝图中看到希望、实现价值。
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智慧与远见的生动注脚,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注入了强劲动能。期待这些标准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也要持续跟踪职业变迁动态,优化标准开发机制,保持其先进性与引领性,让技能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