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高校毕业生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找准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着力点,到乡村振兴一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同学们知道吗?九三阅兵是对抗战历史的回顾,更是国家强盛的象征。”贵州遵义,湄潭县茶城高级中学教室,历史教师刘显涛语气坚定。毕节四中,生物课上,彭雪的黑板板书工工整整,写着思维导图。“虽然学生对课本还不熟悉,但不少人结合乡土生活的经历解释生物现象,一些角度很有启发性。”两名00后教师,都是今年毕业的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11月2日《人民日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国家持续实施特岗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为欠发达地区补充了大量的优秀师资。
西部地区、边远地区,那里既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有国家为青年人才提供的坚实保障。基层是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统筹推进,加大政策力度、深化就业育人、强化培养使用、优化服务保障,引导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各地方也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强政策引领、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加大特岗教师培训力度等,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支教行动是乡村教育振兴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也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途径。北京师范大学于2020年5月发起设立启航计划,秉持“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的工作理念,构建系统化跟踪帮扶机制,为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提供支持,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也有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启航计划实施5年来,去往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达1000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有300余人,为推动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奉献了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力量。
要激励更多大学生成为扎根基层的“大先生”。各高校要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引导大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去艰苦地区锻炼,去基层工作,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各地要做好政策制度留人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编制管理、人才评价、人才招录和柔性流动政策,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改善基层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优化服务保障,健全多元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建功立业。
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高校毕业生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找准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着力点,到乡村振兴一线,到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扎实的作风、真诚的情怀,耐心教书育人、深入服务乡村,用青春谱写“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人生精彩华章。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勇担时代使命,扎根基层,志存高远,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为广阔乡村带去振兴的“火种”,让自我价值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