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资源共享,其定位是为公众提供知识获取、终身学习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公共空间。通过精细化管理,建立明确、合理的使用规范,可以确保每位读者都能平等地享有公共资源,营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阅览环境。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家,阅览室座席数176.6万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出现“一座难求”现象,反映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多地图书馆正在探索可行路径,尝试借助精细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供给,保障读者公平权、盘活有限公共资源、引导文明阅览风尚。(10月19日《工人日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强烈。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汲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选择。然而,与需求增长相伴的,是坐席管理难题的日益凸显。“座位上书本堆积,却不见读者踪影”的占座现象不时出现,这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更让其他需要座位的读者望而却步,影响了阅读体验和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面对公共图书馆“一座难求”的现象,多地图书馆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首都图书馆率先发布并实施了《首都图书馆阅览坐席使用规则(试行)》,明确提出“一人一座、先到先得”的原则,严禁占座、代占座行为,规定离座超过60分钟即视为自动放弃座位。同时,图书馆还加强了巡查力度,对有物无人的座位粘贴提示,超时未归则立即释放座位。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图书馆的占座难题,大幅提高了坐席的流转效率,使得在高峰时段更多读者能够及时找到所需的座位。深圳图书馆推行红绿提示单制度,非饭点离座超30分钟贴绿单、饭点超60分钟贴红单,释放时间一目了然。杭州萧山图书馆则采用沙漏计时,读者可以申请30分钟倒计时装置,时间一到空座即可复用。这些接地气的举措精准满足读者需求,让公共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
精细化管理,是保障读者公平权益的必然要求。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资源共享,其定位是为公众提供知识获取、终身学习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公共空间。然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应对读者日益增长的坐席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通过精细化管理,建立明确、合理的使用规范,可以确保每位读者都能平等地享有公共资源,营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阅览环境。
同时,精细化管理也是盘活有限公共资源的有效手段。尽管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总数可观,但在特定时期和区域,供不应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坐席使用规则、引入智能技术等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坐席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例如,借助智能红外感应设备实时监测座位使用状态,实现预约未到、离座超时自动释放座位的功能,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
公共图书馆“一座难求”问题的破解,实质上是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重构与升级。当代公共图书馆正从传统的“藏书中心”和“借阅场所”,向更加开放、多元、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加速转型。其发展重点不在于空间的简单扩张,而在于对现有场馆进行功能重塑与体验升级。图书馆应从传统阅览空间向更具包容性、互动性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文化场域转变,通过灵活、智慧的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读者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