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聚则百业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工匠,凝聚起强大创新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不久前揭晓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2024年度“石城工匠”评选中,一个现象引发关注——10位获评工匠中,7名是80后、90后青年技术骨干。这些年轻工匠活跃在非遗传承、化学工艺、医药制造等领域,展现出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精湛技艺与创新活力。(8月15日《工人日报》)
从“专啃硬骨头”的一线工人,到革新智能制造工艺的技术能人;从初出茅庐的“明星小匠”,到践行“择一事终一生”的大国工匠……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怀揣匠心深耕细作,在各自领域练就过硬本领甚至独门绝技,已然成为支撑国家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末,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突破6000万,占比达30%,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人才梯队。这些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一线与创新前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青年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青年人才,既是应对当下产业升级的现实所需,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大计。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正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人才根基。
培育青年工匠,离不开系统性制度设计。各地应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将职业教育、入岗培训、技能进修、竞赛竞技与晋职晋升有机衔接。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让青年在生产实践中锤炼技艺。同时,依托科技重大项目、科研基地等平台,定向培养急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精准支撑。此外,还需加大政策创新与投入力度,完善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机制,破除体制机制壁垒,让更多青年愿意走、走得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厚植发展沃土,才能让青年工匠茁壮成长。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开展规范化职业技能认定,正是为了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要通过拓宽晋升通道、优化激励机制,充分释放青年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让他们在关键岗位上勇挑“顶梁柱”重担,不负时代重托。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这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对广大青年而言,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成长的必修课。广大青年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练就真本领、掌握好技术,立足岗位书写不平凡的业绩。
匠心聚则百业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工匠,凝聚起强大创新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