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连着民心。要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增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担当,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以实际行动造福于民、赢得民心。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提出明确要求。(6月10日《人民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本,百姓为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意见》的印发充分说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就是要从群众急难愁盼出发。
坚持发展思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为了民生,发展向前,民生向上。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持续升级,民生服务保障需求更加多元,对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深刻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发展趋势,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更加注重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精准优化政策举措,保障不同群体共享时代发展红利,推动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坚持问题导向。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意见》统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真正做到民心所望、施政所向不仅是对群众热切期盼的积极回应,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深刻诠释。《意见》聚焦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促进包容共享发展等民生事项,研究提出新政策、新办法,提高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精准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坚持系统思维。民生保障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基于民生保障的系统性、复杂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特点,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意见》提出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大原则,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发展,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加体现人人平等,让城乡区域群体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让优质资源更加普遍惠及各类群体,让群众身边的社会服务更加丰富,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意见》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纾民之困、解民之忧、化民之虑、暖民之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连着民心。要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增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担当,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以实际行动造福于民、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