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助力人才供需的双向奔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微专业的作用,不断优化和完善微专业建设,让微专业成为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部近期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微专业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微专业背后的人才培养趋势?(6月2日 中新网)
时下,周末去上微专业的风潮,正在不少高校流行开来。微专业是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小而精的课程,一般属于非学历教育,具有学习周期短、学习时间灵活等特点。
微专业以其“小而精”的特点,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一大亮点。它突破了传统本科专业目录的束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模块化、短周期的课程设计,快速响应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的人才缺口。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智能传播”微专业,将人工智能与新闻专业融合,邀请校外专家授课,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安徽师范大学的“智慧教育”微专业,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让学生运用智能算法分析学生学习特点。这些微专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让他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接触到学科前沿和交叉内容,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微专业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尝试。它打破了学科专业壁垒,促进了学科融合,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轻骑兵”。微专业的轻巧灵活,使其能够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扬州大学教务处处长严长杰指出,申报新专业存在“天然滞后期”,而微专业能及时补充传统专业的不足,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正式专业。这种灵活性,让高校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微专业还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双向奔赴”。黄山学院旅游学院的“民宿康养和数字化运营”微专业,通过实战型操作,让学生与民宿老板交流互动,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就找到了就业方向。内蒙古科技大学开设的“碳中和”微专业,针对“双碳”背景下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初步实践经验。这些微专业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行业发展趋势,补齐知识和技能短板,增强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然而,在微专业不断涌现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微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仍需破解一些难题。部分高校微专业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存在课时少、课程系统性弱、授课深度浅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做好精细化、定制化教学,对微专业授课进行差异化设计,提升学生修读获得感。同时,要警惕微专业立项追逐热度、一拥而上,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需求,建立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合理控制立项总量。此外,还需整合资源,搭建微专业领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平台,解决微专业设置单打独斗、重复摸索的问题。对于微专业的收费标准、证书认可度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微专业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助力人才供需的“双向奔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微专业的作用,不断优化和完善微专业建设,让微专业成为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