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以“小而美”的姿态,实现了“小而强”的作为,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中小博物馆成为当地激活文旅消费的“破圈”密码,更多人透过中小博物馆这扇窗,得到更丰富的滋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地曾“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洛阳龙门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达3.7万人次,接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迎来2.4万余人次观众;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更是接待了超7.7万人次。在“文博热”背景下,一些中小博物馆凭自身特色成功“逆袭”成为“网红”。(5月19日 新华社)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奔县游”的兴起,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热门景点,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具文化特色的小众目的地。各地主打“小而精”的博物馆,细分内容领域,主题与众不同,避免“千馆一面”,让有兴趣的观众深入了解,沉浸其中,感受专业的魅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作为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者与传播者,中小博物馆通过讲述本土故事,为游客开启了一扇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走红的中小博物馆,各有各的“美”。苏州丝绸博物馆聚焦桑蚕文化,展示了从汉唐到明清的织锦、服饰等,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丝织工艺和审美风尚;山西晋商博物院推出算盘创意手作、晋商密押破译、瓦当拓印等沉浸式体验,孩子们乐在其中;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记录了自贡井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进步,展现了古代盐工的聪明智慧。和大馆相比,“出圈”的中小博物馆大多特色鲜明、多元活泼,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地一物的全貌。
我国幅员辽阔,许多中小博物馆扎根一地,自有其特色和魅力。江西黎川县博物馆整合地方非遗项目,以非遗促文博,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山东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充分展现中国古车的研究成果,让人们感受车乘的悠久历史与造车技术。“小而美”的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者与传播者,这一曾经的“文物仓库”,如今已华丽转身为“文化会客厅”,与人们的联系日益密切,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与精神富有之间的桥梁纽带。但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中小博物馆也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馆藏文物数量有限、号召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限制了中小博物馆在展览策划、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步。
让“小而美”的博物馆开启旅游新视窗。各地应加大对中小博物馆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其勇于探索创新,让“小而美”的博物馆拥有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小博物馆应加强与当地生活、文化相关的老物件、老照片等藏品征集,将散落在民间的有收藏价值的物品纳入展陈体系,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结;开拓思路,利用实地宣讲等方式开展基层社会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为公众提供层次多样的文化服务供给;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深化区域协作,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跨区域文旅线路,在“小而美”“专而精”的赛道潜心耕耘,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方寸之间,博古通今”。中小博物馆以“小而美”的姿态,实现了“小而强”的作为,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中小博物馆成为当地激活文旅消费的“破圈”密码,更多人透过中小博物馆这扇窗,得到更丰富的滋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期待中小博物馆能够为文化旅游塑造新的流量入口,成为撬动文旅发展的新支点,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