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纳入中轴线申遗范畴
北京中轴线申遗构成要素新添“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群”。今天(10月30日),2019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举行,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写团队透露了这一消息。
据悉,这场活动邀请了14位国际世界遗产专家与30位国内遗产保护、考古、规划方面专家齐聚,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把脉,活动主题就敲定为“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与遗产构成”。
众所周知,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它的发展演变与北京老城同步,创建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历经750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古代都城严谨对称格局的核心所在。
申遗文本团队介绍,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的比较研究》,这是申遗文本第三章的核心内容。
这份研究中提到,北京中轴线具有的价值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意义、规划理念和城市形态与景观。专家评价,北京中轴线是全球首都城市轴线规划设计的代表性实例。
中轴线的申报构成今年也有新调整,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天安门广场两侧历史建筑,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都被认定为北京传统中轴线延续与发展的一部分。
专家说,北京中轴线是以居中历史道路组织起城门、坛庙建筑、广场、宫殿、园林、报时建筑等一系列不同功能单元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在遗产类型方面,建议以历史遗迹进行申报,而非城市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与欧洲及其影像下其他地区政治中心性历史城镇城市轴线规划存在理念差异、形态差异,在构成和景观上也有差异。
除了会议室里的研讨,专家们还实地感受了中轴魅力。他们考察范围包括中轴线沿线的钟鼓楼、景山、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正阳门箭楼、前门大街、御道景观、先农坛和永定门等遗产点及周边历史街区,北京规划展览馆也成为考察点之一。北京市文物局介绍,国际专家们对北京中轴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予充分肯定,对北京老城景观风貌、城市格局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市民乐享中轴线保护成果的体验感予以高度赞赏,对当前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符合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利益,符合市民百姓的根本诉求,是一项凝聚了城市管理智慧和发展眼光、用心良苦的重大举措,希望通过持续举办这样的学术研讨活动与世界各国专家搭建起研究保护、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学术交流和认识理念的深度对话。
今明两天,与会专家的“作业”清单已经列出来了。他们将围绕着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认识、中轴线遗产比较研究、中轴线遗产适用标准、申报策略和遗产构成进行深入探讨。
去年,本市第一次召开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会议留下一道题——作为一条轴线,采取何种方式申遗?如今,答案明确了。
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写团队负责人吕舟介绍,当时提出了两种建议。一种是以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申报,还有一种想法是将中轴线作为全新项目进行申报。
“讨论的结果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系列项目,还包括沈阳故宫。相对而言,中轴线与紫禁城有空间上的重叠,但所表达的价值有差别。故宫代表了古代社会文化的见证和皇家文化。中轴线代表了中国传统都城的营建观念。所以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按新项目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