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变迁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首熟悉的旋律,让我的思绪飞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
1978年4月的一天凌晨4点,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出生的这个女孩就是我,我睁开了朦胧的双眼,眼前是一所普通的农家小院:房子的屋顶是高粱杆铺成的,上面铺着小灰瓦。四间房子里住着大大小小九口人,其中一间是厨房,我、妈妈、爸爸住一间,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住另外两间。
我是家里的长孙女,做满月可是件大事。前一天,爷爷就从30里以外的供销社买回了六斤肉和六样青菜,用来招待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以及父老乡亲。听妈妈说满月当天很热闹,乡亲们带着五角或一块钱当作礼金,至亲好友送来的是几尺花洋布或一身小衣服。就在这间房子里我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一转眼四年过去了。
1982年对于我们家来讲是喜事连连的一年。那一年,爷爷把爸爸分出了家,我们的小家庭独立了。爸爸在爷爷和乡亲们的帮助下盖起了5间大红瓦房,房子的地基用石条铺成,砖墙垒起1米高之后用黄土和着稻草制成的泥坯继续垒,屋顶用比腰还粗的榆木做檩,7、8公分的杨木做椽,正中间的房间做厨房,东边的两间屋子也用泥坯搭成两大间的炕,西边的两间做杂物间,房间冬暖夏凉。那年冬天,生产队是又分田又分牲畜。我家分了三亩六分田,还有一头牛居然带着一头牛犊,此外还与另一家共分了一头驴,这件事让爸爸高兴得一夜未眠。从那一年起,我家的日子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美好的童年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度过的,时至今日,梦中还会梦见家里的三节爸爸亲手打造的红色的松木柜,还有那个高高的大衣柜。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用一盆的炭火取暖,我们这些孩子围着火盆烧土豆、烤白薯干、爆玉米花。一到早上,玻璃上会出现厚厚的一层美丽的窗花,让人充满了遐想。
1996年我家又有了一个重大事件。村子里因为严重缺水,政府组织搬迁。本着自愿的原则,我家报了名,迁至延庆县城附近。爸爸、妈妈用政府的补给和多年来的积蓄,在新的村子安家落户,又盖起了新房。这一次,盖的是四合院,用钢筋水泥打的圈梁。这个家中只有我们四口人居住,新房又宽敞又亮堂。冬季烧的是煤,用暖气取暖。也就是那一年,我师范毕业了,拿上了工资,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拿到470.5元的工资时的快乐心情。在这所房子里,我和妹妹都出嫁了,各自组织了新的家庭。
转眼间2017年来临,家乡延庆即将迎来世园会、冬奥会,我家的位置是规划中道路的必经之路,我家列入拆迁的范围。为了我区的绿色大事,爸爸、妈妈响应政府号召,搬离生活20年的房子。
2023年年底,在父母的期待中拎包入住的回迁房正式交付使用。父母在干净亮堂的新房迎新年,爸爸不由得感慨道:“共产党好啊!儿女们也不能每月给我补贴好几百,政府做到了。如今,老了老了,再也不用为冬季取暖而发愁。”
从我出生至今我的家几经变化,房子越来越宽敞,生活越来美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我的小家庭,还是祖国的大家庭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在发展,祖国在腾飞,带着我对美好日子的期待,带着我的梦想,我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