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周美玉) 打造“三个基地”,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构建“三个平台”,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完善“三个体系”,打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记者近日从昌平区总工会了解到,2024年,该区总工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覆盖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过程的服务体系,持续激发产业工人队伍创新创造潜能,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出新要求。在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方面,昌平区总工会持续打造思想教育平台,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北京昌平”“昌平工会”等宣传平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答题等全覆盖的宣传学习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全方位学习矩阵。同时,打造工匠培育阵地,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如,昌平区总工会与区教委成立“劳模工匠学院”,发挥劳模工匠等先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技术创新导师队伍,进一步推动“师带徒”体系建设。此外,打造劳模精神弘扬阵地,2024年建设了劳模工匠公园,筑建昌平区劳模墙,组织开展“劳模大讲堂”,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
在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方面,昌平区总工会构建了三个平台,激发产业工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构建创新合作共享平台,2024年举办了以“聚力创新工作室 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昌平区创新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展示60家创新工作室在9大领域的创新成果。组织100余家工作室领军人交流研讨,促进创新工作室和企业间的合作,以及创新工作室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昌平农服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协同创新了草莓生产集成技术,建立了昌平草莓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可大幅节省成本,提升作业效率4至5倍,提高了经济效益,带动了区域休闲产业发展。昌平区总工会还构建了技能竞赛平台,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人才选拔培养的引领作用,如举办“昌平工匠杯”“昌平金蓝领”职业技能系列竞赛,设立汽车机修工、中式烹调和面点师、中药调剂员等10余个职业(工种)赛道,吸引3000余人参赛,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此外,昌平区总工会制定《昌平区职工创新管理办法》,构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星级体系,已打造昌平区级以上创新工作室120余家,建立9个创新联盟。
为让产业工人有为有位,打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一直以来,昌平区总工会大力完善“三个体系”建设。昌平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完善职工激励体系方面,2024年选树了首届“昌平工匠”4名,并启动了第二届“昌平工匠”选树活动,拟在至少7个职业领域进行选树。完善技能认定体系方面,充分利用昌平区15家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认定18批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921人、高级工及以上取证267人。在完善权益保障体系方面,昌平区总工会维护产业工人教育培训、薪资待遇、职业健康等权利,2024年开展了3次“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提供就业帮扶。同时开展“安康杯”竞赛,提升职工安全意识。